4月16日和24日,第十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和第十七届中国发明创新表彰大会分别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各行业近2千名精英出席了大会。
“中国产学研合作协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技术支部等十多个部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以及国家企业等的政、学、研、产共同协商建立的国家级社会团体。“中国发明协会”是由科技部领导的跨地区、行业、部门、学科建立的高层次平台。两个大会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发明创业奖管理办法》等法规,经申报、评审、公示、终审,大会分别授予2022年度中国产学研创新奖项397项,个人创新奖273个。民建市委会委员、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潘晓华带领创伤骨科团队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和“中国科技发明奖一等奖”。
据悉,潘晓华副院长是暨南大学和深圳大学两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地方级高层次领军人才。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人民的生命和福祉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艰苦奋斗,笃行不怠,特别是在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在创伤科学领域中开展了大量开拓性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在产、学、医、研深度融合中创造了许多新模式、新机制,推动了区域的发明创新生态、创新能力改善和提升。在这两个表彰大会上,潘晓华副院长所提交的“关于难愈性创面保肢及快速康复的深层次理论探索”以及“关于组织再生、功能重建关键性技术的创立和成果推广”两项具有开拓性临床科技转化项目,填补了我国目前创伤学的空白,受到大会高度关注。
潘晓华副院长团队针对慢性难愈创面的病理学特点和目前临床上多以截肢为终极治疗的困境提出和发明了“微创化截骨促再生、仿生力学牵引技术和超声微能量治疗结合为核心、研发了围手术期的手术肢体快速定位及固定器、专用微创手术器械、术后快速康复程序和早期负重行走器械等,获得十余项国家专利,获得国家、省、市立项资助课题5项,制定国内、国际临床指南2份,已在多家医院获得推广。获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业界高度肯定。潘晓华副院长曾经荣获2018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今年这两项大奖则更充分肯定了他始终对标医学科技高地,把创新驱动贯穿于临床、科研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三十年深圳创业历程,对深圳市和宝安区的医学科学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贡献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