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载牵挂,共同向阳而生 ——民建深圳市委会委员潘晓华、张鹏回访广元震后伤员纪实
十三载牵挂,共同向阳而生 ——民建深圳市委会委员潘晓华、张鹏回访广元震后伤员纪实
作者:宝安区总支 潘晓华 点击数:38 发布时间: 2021-05-19

距离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有十三载,切肤之痛记忆犹新。带着无时无刻的牵挂,202151日,民建深圳市委会委员、宝安人民医院副院长潘晓华,民建市委会委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张鹏决定赶赴四川省广元市,与民建广元市主委李豪一行共同回访救治过的“5.12”汶川地震伤员。

曾经的劫难,牵动世人目光,引发社会各界关爱和帮助,如今他们慢慢走出创痛,渡过难关。早在2009年,潘晓华委员就专程回访过微笑的“中国娃娃”李露(都江堰)、沈仁杰和张文槐。经历各种灾难与重生,那些最艰难的日子在他们的言语中,变得深沉又动情。往事岂能如烟,无论悲喜,深圳和广元的人民从未停止对生命坚强和重生致敬。

我们让你坚强地活下来,再伴你重新站起来

到达广元后回访队伍稍作休整,于52日一同前往广元市利州探望左膝粉碎性骨折的沈仁杰,他在地震中不幸被掉落的楼顶砖块砸中头部、膝盖和脚。经过十余年的康复治疗,如今,沈仁杰已大学毕业,即将踏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IT工作者。“虽然我没有成为一名医者,但我会常怀感恩之心,用爱回报社会。”沈仁杰爽朗的表示。

十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沈仁杰对灾后的点滴依旧记忆犹新,在和大家的会面中,他说:“地震受伤时,我仅十岁,失去亲人的悲痛、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未知几近将我击败。是潘叔叔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医疗方案,鼓励我战胜伤痛,给了我战胜灾难的信心。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心理医生对我进行心理辅导,组织深圳民建的叔叔、阿姨为我捐款。他用无私的爱和精湛的医术为我们解除痛苦,诠释了大爱无疆的高尚医德。”

沈仁杰在深圳治疗时,时任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深圳市委会主委的黄中伟曾亲自去医院看望他。在深圳市各界的关心和精心治疗下,20087月,沈仁杰伤愈出院,转回广元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期间,潘晓华委员也经常电话联系询问,掌握沈仁杰的康复情况,并积极联系公益组织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坚守与蜕变,灾后的耀眼重生

经过前一天晚上大暴雨的冲刷,53日清晨的广元格外清爽。

沿着滨江路,潘晓华、张鹏委员在当时救治过的伤员——现年65岁的张文槐老医生陪同下来到了盘龙镇人民政府,追忆起当年的汶川大地震,一段一段惊心动魄的画面从脑海里闪过。大雨仿佛也一并洗去了当年那种难以名状的悲怆,如今气派的办公大楼,干净的水泥地面,加上四周绿色植被的点缀,处处透出欣欣向荣的姿态,在与政府工作人员畅谈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得知,十几年前那场大地震带给这座城市的伤痕早已被慢慢抚平。

循着一条乡间小道,一行人来到了盘龙镇卫生院,对面的盘龙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就是当年张文槐医生工作及地震时受伤的地方。地震后,张医生被转送到深圳治疗时右小腿已经截肢,在潘晓华委员等深圳市医务人员科学决策和合力救治下,保住了他严重挤压伤合并坏死的左小腿。如今,张文槐左腿已恢复良好,右小腿至今仍然佩戴2009年潘晓华委员为他联系定制的义肢,能够连续行走,能够开着特制的汽车在广元的山道上奔驰。会面中,张文槐感恩现在安逸、充实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在一年后已经重返医疗岗位工作,至今每天还在医疗一线门诊为父老乡亲看病,满心满怀地期望帮助更多人。就像当年在深圳接受的精心治疗一样,坚定而积极地传承砥砺品格和精神。

同行的广东医科大学2021级研究生胡帅文跋涉300公里,从川南到川北,赶赴参与此次回访,并在回访途中收获良多,深觉不虚此行。“蜀道之难,抵不过大爱无疆,正是因为这场灾难,将四川广元和深圳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紧密联系。也正是因为这场灾难,我们更加敬畏生命,将有大爱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胡帅文震撼和感动之余表示:“收获良多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车上与潘老师的短暂交谈后深知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还有很多路要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我,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更应该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争取成为像老师们一样医术精湛,受人尊敬的医生。”

灾难终将过去,唯有大爱永生

当年的受灾地区,如今已在澳门及广东的援建下,建设成为极具现代化的新城市。社会和生活如常平静,没有过度的悲哀和喧闹的仪式,只有问候、祝福、感恩以及自强不息的励志人生。潘晓华、张鹏委员得知灾区人民生活积极、身体和心里创伤都逐渐恢复,心里满满是感动和欣慰。

灾后十三年跨越千里回访,旨在纪念这段曾经携手战胜身心创伤的特殊经历,更是为了延续深圳人民对四川广元亲如一家的同胞之情,向他们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致敬。

只有让重建与发展相结合,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当下,还有灾区的未来,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潘晓华、张鹏委员决心和他们一起走下去。他们带去的,除了发挥灾害援助专业能力,帮助灾区民众度过难关,还有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对灾害管理的有效体系和机制,只有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培养提升灾区民众的救援能力,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引导他们自身参与重建家园。

回访征途告一段落,李豪主委感慨万分地表示:大爱无言,大道无形,大智无忧,大医有情!共产党的百年历程,让四川和深圳两地的民建团队不忘初心、集结相偕,让伤员重生、让灾区涅槃。期待两地日后能继续加强沟通、加深了解、紧密合作,方能砥砺前行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