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各地也组织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几百个民族参观团、代表团、国庆观礼团等,到北京和内地参观访问。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都先后多次接见、设宴款待,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增进了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
为了全面贯彻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53年起,党和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考察工作,辨别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识别考察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按照科学认定与本民族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条件的,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都认定为一个民族。
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到1954年,中国政府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1964年中国政府又确认了15个民族,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民族识别和更改民族成分工作基本完成,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被正式确认并公布。55个少数民族加上汉族,中国共有56个民族,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和基诺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民族识别工作使许多不被旧中国的统治者承认的少数民族获得了应有的承认,并与其他民族一样享有平等权利。
根据这一指示,有关省、自治区都指定专门机构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一经发现都陆续作了更改。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迪化”改名为“乌鲁木齐”,“僮族”改为“壮族”,“佧佤族”改为“佤族”,“崩龙族”改为“德昂族”等等。结果证明,这是一项深得各少数民族群众拥护的举措。一位瑶族领导干部形象地说:旧中国,我们瑶族被称作“猺”,是“动物”;解放了,我们被称作“傜”,变成了“人”;民族识别后,我们被称作“瑶”,变成了“玉”。从“动物”到“人”再到“宝”。新中国的成立使少数民族得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一贯的地位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决议,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
据此,中央制定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案,决定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基地。同时还决定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一处,必要时还可增设。
各地除在工作中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外,还普遍开办了各种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
至1954年底,中央民族学院及西北、西南、中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八所民族学院,共毕业学生1.1万多名。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和短期培训等办法,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1951年,全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万多人,1953年超过10万人,1956年更达20万人以上,对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1952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制订五年建设计划应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指示,要求“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及其他民族事务列入五年建设计划之内”。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