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八七会议后,党加强了对军队特别是下层士兵的兵运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战工作的决议和指示。其基本精神是:目前革命斗争的发展,不仅须注意城市工作与乡村斗争的配合适应,同时须注意士兵运动与工农斗争配合适应的发展。强调兵运工作是争取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兵运工作的目的是破坏与瓦解敌人军队;兵变成熟的地方,党要适时抓住时机直接领导士兵起义。兵变成功后,要对旧军队改造,使之转化为人民的军队。
在党的正确政策的指导下,经过共产党员艰苦而卓有成效的策动工作,从1928年以后,国民党军队不断出现哗变、起义事件,最著名的是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
第二十六路军原为冯玉祥旧部,早在1925年就受过党和大革命的影响。冯玉祥在中原大战失败后,被迫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接受蒋介石的改编,蒋介石出于消灭异己的目的将其从北方调至江西“剿共”,使之对蒋情绪日益不满。该部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疾病流行,不少人病死。在“剿共”中,该军的27师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官兵厌战情绪日益增加。
中央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使广大士兵对共产党的主张有新的认识。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更引起广大官兵不满。利用这一时机,上海党中央指示该军的共产党员准备起义。首先在该军建立党组织,发展士兵和下级军官,进而发展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入党,后又由赵博生争取了所属的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等旅团长,掌握了该军的主力。同时,通过各种关系派出共产党员到73旅学生连任连排长,掌握实力。还在士兵及下级军官中进行教育宣传和军事训练,为起义准备骨干力量。后又与苏区联系起义问题,得到中革军委的指导和军事策应。
1931年12月14日,由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二十六路军约1.7万人,携带2万多件武器,在宁都宣布起义,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为红军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巩固和发展了中央根据地,对尚处于革命低潮的革命者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对国民党反动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是党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一次重大胜利。